????在64年前的今天,1955年8月4日(農歷1955年6月17日),婦中町熊野地區(qū)的奇病——痛痛病。
據說
源由
婦中町熊野地區(qū)的奇病——痛痛病
”為題公開發(fā)表于1955年8月4日的“富山日報”。1957年荻野等人提出礦毒學說,認為可能與其上游的礦山廢水中鉛、鋅、鎘有關。1960年證實病因是鎘中毒。當年12月成立了富山縣地方特殊病對策委員會,接著,于1963年及1965年日本厚生省、文部省又先后組織了專門的研究班子進行了調查研究,通過十幾年的流行病學、臨床、病理以及動物實驗等方面的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,排除了各種假說,于1968年證實并指出“痛痛病”是由鎘引起的慢性中毒。它的物理、化學性質使它取代鈣離子與體內的負離子結合,導致骨骼中因鎘的含量增加而脫鈣,造成嚴重的骨骼疏松。它首先使腎臟受損,繼而引起骨軟化癥,是在妊娠授乳,內分泌失調,老年化和鈣不足等誘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。
調查結果
尚無特效治療
日本人吸收的鎘40%來自大米
,設定了大米的標準值之后,取得了很好效果。2011年2月開始實施“糙米和精米0.4ppm以下”的新標準。